藝術育療:過程就是幫助


上個禮拜去參加了一粒麥子基金會舉辦的「表達性藝術育療工作坊」,老師是臺北市立大學的吳明富副教授。收穫很多,對藝術育(治)療有了基本的認識、釐清了教學上的一些觀念,也請教了老師一些實用的技巧。

因為上的課比較專業,怕詮釋有誤,就不分享心得了,節錄一些老師講義上的句子跟大家分享:

*藝術創作的過程和作品本身都是同等重要。

*當然可以問問孩子們畫了些什麼,或創作了些什麼,作為藝術欣賞課的一部分,但要避免將詮釋解讀作品當成主要的意圖。創作是很個人的,作品詮釋又常常需要抽象思考與口語表達的能力,很多孩子往往無法用言語清楚的說明自己到底化了些什麼,或為什麼要這麼畫。

*仰賴藝術的非語言力量,就是藝術治療之所以能輔助,甚至取代口語治療的關鍵。

*藝術治療分成兩大學派,一派人士主張「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治療」,當人完全投入創作時,會自然產生心靈的統整作用,進而得到昇華;因此,藝術創作與治療同時完成,之後的語言詮釋已不重要了。

*藝術教育的目標之一,應該放在如何讓學生喜愛藝術上。


圖片是最近跟孩子們一起畫的「下雨天」;孩子們要求要玩「流眼淚」,那就一次流個痛快吧 :D



留言